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成效, 2023年3月至6月期间,在科技大楼B座202、204教室,王芳萍老师针对20级社会工作专业1班和2班75名同学选修的《老年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两门课程,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除了将两门课的设计连贯打通、并将方法理论与实务技巧融合,在多元创新的形式中,增加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多元视角,和能反映实践问题的思维模式。
首先,王老师在科技大楼可灵活移动桌椅的教室课堂中,要求学生以纪录片视频、文献阅读、实践田野探究三方面,结合个人探究进行小组的专题报告,并结合《社会工作研究本土化研究》的课程,教授学生如何探究将实习学时的实作经验转化为实践知识。以提升《老年社会工作》专业技能为目标,增进学生对老年人的需求理解、问题分析方法和解决对策的能力,同时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中以学生的职业生涯的选择和准备为专题进行探究,协助学生针对自身经验和亲身投入的实践田野撰写相关的行动研究报告,并针对报告以小组讨论方式,对所有小组个别进行小组督导,也在课堂中进行个人或小组的实践专题报告,进行互动交流和解答释疑。
因为要求学生实践田野的选择必须选择自己生活场景有关,或是到学校附近与老年服务有关的社工机构和站点,将田野中获得的第一手经验和资料,撰写出有探究性的实践案例报告。因此在课堂中和小组督导讨论中,同学的实践探索呈现出田野的丰富性、本土性和多元化的面相,所以在老年社工课程部份,同学报告出现以自己家庭、家族衍生出的老人安养问题,或是河南岸街道社区和双百工程社工站点的老年工作实习经验,或是自己亲人在广州、惠州的养老院、福利院的实际案例,及在惠城区、潮汕、广州、珠海等地不同城镇和农村里的老人协会调研中对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探索,或是自身家族整体对长辈养老系统的问题分析等等,由自身经验折射出丰富的不同面相,包括家庭经济发展变迁史、老人生命发展史、及社区所在地的城乡差别、政府在老人安养政策制度等各种不同的思考方向和问题视角。
而在本土化课程的实践探索中,大部份同学选择以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及如何准备为探究主题,针对考公、考研、考编、或从事社工、教师、其他行业等规划准备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问题,包括情绪卡顿、和迷茫不确定、准备方法、和实践目标的困难等等,在课堂互动中或小组督导中都进行了交流讨论和提问释疑,把社工方法运用在解决自身问题,因此同学们在反馈报告中给予这两门课的创新改革的设计有极正面的评价,对于针对自己生涯主题的实践探究和同学小组的交流,不但提供一个直面如何规划自身未来的机会,还让同样处境的同学得到信息交流、情绪释放和相互支持,而督导机制则对大三社工学生在实践中发生的难题能有效回应,对于准备考研、考公或就业的准备和规划有实际的帮助,也使得个人面对父母和长辈、甚至是自己的将来的养老问题都有更多的思考和规划。
(撰稿:王芳萍、林泳欣,审稿:王芳萍,审核:罗传宝)